人工智能发展之势势不可挡,各个国家对其的重视程度已上升到战略层面,而各行各业也积极布局,纷纷在“人工智能”领域展开身手。如致力于智能语音的公司科大讯飞在本月中旬宣布拟募资36亿元,其中约70%用于人工智能领域;互联网安全公司三六零也在月中宣布募资不超过108亿元用于人工智能等多项目建设。
近期,高通和几乎同时向业界展示了他们在人工智能领域的研究新进展,作为芯片行业的两大领先厂商,研发AI芯片及应用对其在行业保持竞争优势来说具有战略意义。为智能手机的竞争带来了新的竞争点!
高通的AI未来
5月24日,Qualcomm(高通)人工智能创新论坛在北京召开,本次论坛上,高通宣布在北京成立人工智能研究部门“Qualcomm AI Research”,将公司范围内开展的全部前沿人工智能研究,进行跨职能部门的协作式强化整合。
此外,据媒体报导,高通在此次论坛上宣布了两项大布局:一是面向全球首次发布全新骁龙700系列产品组合中的首款移动平台——骁龙710,二是宣布与百度、网易等多家中国企业达成合作。
据了解,骁龙710的AI功能主要集中于两个领域,拍照和语音交互。与骁龙660相比,710在AI应用中实现高达2倍的整体性能提升。而在AI应用中,与商汤、旷视、虹软等深度合作,为手机厂商提供完整的解决方案。
从产品定位来看,骁龙710是一款800系列旗舰平台整体技术下移的产品,意图在中高端平台注入更多旗舰的性能,充分保证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以及消费者的接受度,也体现出高通对于该系列的重视。
值得一提的是,高通方面曾表示,预计搭载骁龙710处理器的终端产品在今年第二季度面世。
据了解,早在2007年,高通启动首个人工智能项目,并展开脉冲神经网络研究,由此开启了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布局;到2015年,高通在世界移动大会(MEC)上展示了照片分类和手写识别应用,同年与阿姆斯特丹大学建立联合研究实验室,并发布了第一代人工智能产品(骁龙820);2016年后,高通神经处理SDK面世,同时推出了第二代人工智能产品(骁龙835);2017年后,高通宣布支持Facebook Caffe2,同年退出骁龙660以及骁龙630;2018年前夕,高通第三代人工智能产品发布(骁龙845);2018年至今,高通又推出了应用于物联网产经的视觉智能平台。
十二年的人工智能研发之路,奠定了高通在人工智能领域当今的地位。高通此次与中国众多企业之间达成合作,这对双方来说是“共赢”的好事。一方面,有利于中国企业人工智能技术的进步,另一方面,对高通进一步扩大其产品在中国市场份额有推动作用。
联发科的AI未来
5月23日,联发科技在北京宣布推出面向主流市场的智能手机平台——联发科技曦力P22,首次将12nm先进工艺及AI应用带到大众价位的手机上。
据联发科技介绍,曦力P22现已量产,终端产品预计于第二季度上市。而在此之前,联发科技于今年年初发布的12nm人工智能手机芯片——曦力P60,在中国、及东南亚市场已获得包括OPPO和vivo在内的广大客户采用。在曦力P60的成功基础上,曦力P22将AI加速体验。
据早前消息,P60是联发科发布的首款内建多核心人工智能处理器,与此同时,P60融合了来自腾讯、商汤、虹软、旷视等多家人工智能厂商的方案,在手机安全、拍照、人脸识别等方面都有了更有力的支持。
从产品定位来看,联发科P22给出的官方定位是“赋能新高端”,联发科方面表示,P22未来主要面向中端全面屏智能手机,这类手机在性能、功能和价格之间非常平衡。
那么,对比高通与联发科的最新AI芯片,平博·(pinnacle)体育平台官方网站不难看出,这两家巨头企业在产品定位上都如出一辙,均面向中高端机型。而后发的高通骁龙710此次采用10nm工艺,直接挑战联发科曦力P22的12nm,在工艺上的2nm之别,这也可以看出,在芯片市场上,技术的较量就体现在这毫厘之争上!同样作为芯片企业,高通的优势在于技术的领先和拥有更多核心技术专利,而联发科的优势在于作为本土企业,其在国内中、低端市场的影响力更深。
就市场情况来看,据传vivo的Y83智能手机将会是搭载联发科P22的首发终端产品。与此同时,据相关消息,vivo将于6月12日发布vivo APEX概念机的量产机,可能会命名为vivo NEX,定位高端旗舰,且vivo NEX全面屏手机将推出双版本,分别搭载高通骁龙845、骁龙710处理器。
由此可见,双方在终端客户的合作上均选择了vivo,若传闻消息有效,那么联发科P22与高通骁龙710之间的竞争,将为手机芯片市场带来新的爆发点。
从目前来看,无论是高通、联发科、、还是国内的海思和展讯,均在力推智能手机AI芯片,无论是在高端市场还是在低端市场,均是如此,如果说2017年的全面屏是智能手机最大的亮点的话,那么,2018年智能手机最大的亮点则在于AI。然而,最为今年智能手机最大的亮点,智能手机的AI可以说处于起步在早期阶段,从各大所推出的AI手机来看,距离真正的“AI”仍有很远的距离,智能手机上的AI想要得到质的突破,不仅仅是某一个环节的核心厂商要突破,更多的是需要整个生态链共同的努力!